被「發配邊疆」到闖出一番成就!前聯發科主管的印度奇幻旅程

前聯發科技印度分公司總經理,是郭耿聰最讓人熟知的職務,但其實,他在科技業界擁有非常豐富的資歷,且屢屢為公司立下戰功。

郭耿聰自臺大電機研究所畢業後,前往惠普工作,一待就是15年,歷練過技術、業務、人資及品管等職位。後來轉戰聯電集團,在五合一時期(聯電、聯誠、聯嘉、聯瑞、合泰五家公司合併)擔任行政長。之後被美商科林研發挖角擔任副總裁兼台灣區總經理,讓公司業績在兩年內幾乎翻了兩倍。

2005年,郭耿聰正式加入聯發科技,也展開了外派印度的奇幻旅程。

圖/在科技業界擁有非常豐富資歷的郭耿聰,屢屢為公司立下戰功。

用「換位思考」,穩定人事、拉升業績
郭耿聰之所以會被派駐印度,緣起於聯發科技當時購併一家負責人機介面的公司。

到印度後,郭耿聰立刻深入研究印度的歷史背景與文化,並逐漸發現雙方之所以產生磨合的困擾,根本原因在於文化及思維的差異。

郭耿聰說:「台灣產業以代工為導向,注重紀律、速度與效率,習慣用上對下的單向溝通方式;印度文化則是重思辨、思考與做事方式發散,不見得會按照長官交代的方式去做,習慣雙向討論決定事情。」基於以上的差異,台灣主管自然會覺得印度員工很難帶,印度員工則未能認同台灣主管的管理方式。

找出問題癥結點之後,郭耿聰開始著手建立有別於過去的溝通模式。首先,他將印度員工送去台灣進行短期出差行程,透過近距離與台灣同事互動,慢慢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台灣人的思考脈絡;另一方面,他也從台灣總部找來兩位「聯絡官」,搭起台印雙邊溝通的橋梁,不僅要求即時向總部反映印度團隊的需求,並且跟印度團隊整合成命運共同體。

如此一來,印度分公司逐漸人事穩定,業績也飛快成長,並調整為以在地主管管理做法,離職率大幅降低。

圖/印度員工樂於協商,即使磨合過程激烈,事後也不會影響情誼。

摸透印度員工個性,從不適應到欣賞 
十幾年的外派經驗,讓郭耿聰對印度文化累積了深刻的體悟。

印度社會深受種姓制度影響,階層與階層間流動性很差,對上一階層的要求只能說「yes」。因此,印度人很習慣說「no problem」,但說完之後要怎麼做就隨他的意了。郭耿聰說:「通常一個月要完成的專案,印度員工會拖到三個月才完成,他們對能否履行約定這件事沒有那麼在意。」

郭耿聰也分享他與印度人印象深刻的「交手」經驗,他說:「有一次,一位印度業務跟我開口要求加薪一倍,我覺得極度不合理,只能告訴這位員工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直接離職,二是當作沒這件事,繼續幹活。」

過了幾天之後,剛好在公司遇到這位員工迎面走來,郭耿聰還在思考要用什麼字眼化解尷尬時,這位員工竟若無其事地跟他聊起天來。

「這就是典型的印度人!他們很敢要東西,但只當成是協商,無論成交與否,一旦過了,就立刻忘記剛才討價還價的過程有多激烈,完全不會影響情誼,」郭耿聰這麼形容印度人,不管是平常生活中搭車、買東西,或是在職場互動都是如此,這是印度人可愛的一面。

價值觀深受衝擊,重燃自己的熱情
郭耿聰坦言,起初沒想過會常駐印度,以為只是幫忙整頓印度分公司,但到印度之後,深刻體會到當地生活條件不好,以及人生而不平等的現實,衝擊很大。「年輕時,被生活壓力及社會給予的期待拉著跑,工作穩定、經濟條件比較好之後,才開始追求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中較高層次的需求,」郭耿聰感慨地說。

譬如,印度生活環境差,吃的、住的都不如台灣優質,「有些同事邀親友來印度玩,結果很多人玩到一半就想回家了,還直說要帶小朋友來這裡體驗一下,讓他們懂得惜福,」但郭耿聰並不計較這些東西,反而體會到有許多比追求金錢更重要的事情。

郭耿聰說:「我發現這才是我要的!」於是,他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總部任務,而是主動出擊,從當地市場需求出發,建議總部發展適合當地的解決方案,也開始做醫療物聯網、手機人才培訓計畫等公益性質專案,不僅把台灣手機業界帶進印度,也對印度偏鄉的醫療環境做出實質貢獻。

當時,郭耿聰協助聯發科,為印度市場開發了一套物聯網心電圖遠距看診演算法,並使用這套系統下鄉,在印度各地提供預防心臟病檢測活動,搭配寶萊塢電影放映時段,在中場休息時播放衛教宣傳影片,結果整個系統僅花費新台幣兩百萬元,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就幫助了高達30萬位民眾接受衛教,甚至早期發現並治療心臟病。

另外,他也協助聯發科將印度電子資通訊科技部與台灣相關部會的資源串接起來。讓印度資通訊產業的中高階主管,有機會前往台灣進行理論與實作並重的扎實訓練,不但為印度培訓手機產業人才,也將台灣的生態鏈帶進印度,開啟關鍵零組件業者、設計代工業者找到印度合作夥伴的契機。

圖/在印度工作多年,郭耿聰已經與印度夥伴累積了深厚的情感,也會應邀參與重要典禮和活動。

面對國際「野狼」競爭,台灣應拿出企圖心 
從最初的語言、飲食習慣極度不適應,到最終闖出一番成就,郭耿聰心中感觸很深。「當年派駐印度工作的台灣人屈指可數,甚至有位台商主管直接問我,是否在台灣總公司做錯了什麼事,才被派來印度,」郭耿聰也因此驚覺到:原來外派到印度就是一種「發配邊疆」的概念。

所幸,如今時代變了,在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推動下,愈來愈多人願意到印度、東南亞國家開疆拓土,在印度也更常見到來自家鄉的面孔。

而經常在兩岸及印度跑的郭耿聰也發現,大陸新一代的企業家年輕、企圖心強、思考邏輯條理清楚,已不再是早期我們印象中的「土豪」。至於印度年輕人經過高科技產業的薰陶,也逐漸掌握與國際接軌的競爭力,尤其是想翻身的企圖心非常強烈。

反觀台灣的年輕學子,相較起來缺乏企圖心,未來如何與這些具備「野狼」性格的國際人才競爭,將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郭耿聰認為,台灣內需市場小,高科技產業出口成長也逐漸趨緩,唯有轉做利基型產品才能再創產業高峰,他說:「年輕人不一定都要出國留學或工作,但一定要有可移動的能力,不要被限制住只能留在台灣,同時也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

此外,年輕人也應該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並從事能引發熱忱的工作,而不是只追求物質生活與名利。郭耿聰說:「如果覺得每天工作就像陷入深淵一樣無法自拔,或者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那麼奉勸你趕快換,人若只追求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下層的東西,這輩子會白過。」

郭耿聰認為:年輕人不妨想想,當有一天自己要離開這個世界時,會不會有遺憾?希望別人怎麼描述自己?唯有不斷追求成就感及自我實現,同時思考人存在的價值,找到內心的夢想與熱忱,才能堅持,不輕言放棄,甚至追求「更好」,這樣一來,總會等到機會來臨的那一天。

本文來源:遠見雜誌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1163